第645章 这也能叫做‘讪谤君上’?(1 / 2)

福康公主递上一张试卷,道,“爹爹,这是元若会试的答题,你看看。”

老皇帝接过卷子,就被上面的字给惊艳到了。潇洒清劲,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,铁书银钩,大赞道,“真是好字!笔法遒劲,意度天成,非可以陈迹求也。”拿起茶杯喝了一口,手指卷子,“这是衡哥儿写的?”

福康点点小脑袋,“我亲眼看着他写的。”

“真是一手好字啊....不逊于欧阳询的楷书。”老皇帝感慨一声,接着把试卷仔细看了一遍,辞艺精通,文笔流畅,切合题意,排在会试前三没什么问题。

“爹爹,觉得如何?”

“嗯,写的不错。”

“我也觉得写的非常好,有会元的水准,可只排了倒数第二。”

老皇帝微微皱眉,拿起卷子再看了遍,整篇文章没犯什么忌讳。

福康公主道,“元若抱怨科举评卷不公,他原想着‘连中六元’,给齐家长脸,给爹爹一份惊喜,没想到次次都是垫底。元若希望这次殿试,爹爹能给他一个公平。”

这点小要求,老皇帝一口就答应了,“还有呢?”

福康公主道,“他就和我说了这事。”

老皇帝看了眼女儿,“真就这一个条件?!”

福康公主道,“当时驸马也在,我们也挺奇怪。对了,他还让驸马作为媒人,去盛府提亲。”

这么大一笔钱财,就为了个状元头衔?

齐衡可是从来不做亏本生意的。

老皇帝想了半天,还是没想到什么头绪,突然看到坐在对面的女儿,灵光一闪,自家闺女虽然算不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,但也是一等一的大美人,不会是打的....?

......

“陛下....陛下!”老皇帝感觉手肘被人推了两把,马上回过神来,看了看手中的考卷,“朕记得殿试的时候,齐衡这小家伙,不到一个时辰就写完了卷子。

把他的卷子拿来,朕想看看这小家伙写了些什么。”

齐衡的卷子?!...

一众阅卷官的脸色都变得有些愤然。

宰相曾公亮拱手道,“陛下,齐衡狂妄自大目空一切,殿试文章大放厥词,讽刺朝廷,妄议朝政,讪谤君上,攻讦圣人,实为臣民所共愤,天地所不容,臣奏请革除齐衡贡士功名!。”

“臣附议。”

“臣附议...”

堂内的所有阅卷官齐齐出列大声附和,摆出一副与齐衡不共戴天的架势,让老皇帝吃了一惊,又有些好奇,齐衡这小子到底写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东西,重臣们一个个的被刨了祖坟似的。

“卿等常常劝朕效法尧舜,轻视魏武帝。且我朝从不以言论罪。把齐衡的卷子拿来,朕倒要看看此子如何狂悖。”

曾公亮拿起放在书桌的一角一份试卷,递给了官家。

接过试卷,看到熟悉的字体,老皇帝就想到了会试排名,瞥了眼站在不远处的会试主考韩琦,做事不公,以权谋私,对其的评分-20。

《主圣臣贤诗》,不算出彩,但也没什么毛病,中规中矩。

《民监赋》的破题:运启元圣,天临兆民,监行事以为戒,纳斯民于至纯。意思是,大宋因官家你而强盛,百姓因你生活富足,你就是大宋的伟达领秀,伟达舵手,是全大宋百姓的启明星。朝廷只要监察各项事务、戒除弊端,就可以让民众安居、民心归一。

这马屁拍的....比什么宽厚从谏,仁厚近人,高了好几个档次。

老皇帝整个人都变得轻飘飘的,皇帝也是人,也有七情六欲,也喜欢听好听,最重要的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!

大内总管梁大官见了文章内容,再瞄了眼官家的表情,立即拍马道,“陛下恭俭仁恕,,慎行爱民,百姓安乐,财物丰足,乃千古第一仁君!”

老皇帝听得心花怒放,但他还是个要脸的,嘴上自谦道,“此谓太宗太祖先帝之行事,朕万万不及也。”

拿起茶杯喝了两口茶水,再看了眼宰相,眼中带了一丝不满,这也能叫做‘讪谤君上’?

宰相曾公亮眼观鼻鼻观心,好似没看到皇帝的目光。

老皇帝哼了一声,低下头继续看文章,越看越是动容,原以为是单纯马屁文,没想到竟然给出了解决朝廷的难题之一---冗官的方法。

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兵变夺权起家,因此生平最担心的事情,莫过于别人会以他为榜样,夺取老赵家的江山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赵匡胤苦思冥想,终于找到了答桉。那就是设立一套多部门相互制衡的制度,从而降低权力过度集中在个人手中的风险。结果一个官几个人做,官僚体系越来越臃肿。

此外赵匡胤为了让文官压制住武将,所以大肆笼络和收买士人之心,开科取士规模远大于历代,以显示宋朝统治者对读书出仕的鼓励;加上每年皇帝的生日或者是改年号的时候又或者是官员本身退职时,官员本人都可以给自己家中的亲戚谋讨一个官位的。

每一年通过“荫补”当官的官员就高达数千人,加上科举入仕的官员和地方吏员二三十万名,单单官员的俸禄支出,每年超过1500万贯。

另外每年的军费开支差不多是5000万贯,两者总计在7000万贯上下。

也就最近几年,三司的财政收入每年都有增长,才避免了朝廷入不敷出,寅吃卯粮。

王立冬解决办法,就是改制御史台。大宋的御史台和‘己委’功能类似,负有监督百官、典正法度的重大职责。

御史台的总编制为一百二三十人,有检察权(电视剧里,上奏章弹劾大臣)的官员,也就三十一名,其余的人员都是文职人员,俗称打杂的。三十一个御史监督全国4万多名官员,可想而知效果会怎么样了。

按照现代的‘己律监查萎员会’的配置,御史台直接归皇帝直管,御史大夫(御史台老大)的品级从从三品,提拔为从二品的参知政事,把一部分冗官调至御史台,经培训后,派驻到大宋每个州县衙门。

大宋有路25、州240,县1200左右,大约能解决三四千的冗官,同时能整肃吏治,开官场新风,还能增加皇帝在百姓中的影响力。

老皇帝激动的一拍书桉:“此赋规模甚伟,自应作状元。”他瞬间又想到了几点好处,改组后,皇帝的权柄大大加强,文官之间的内斗会增多,狗咬狗的事情一天都能上演好几场,同时还加强了朝廷对整个大宋的掌控力...

只是,可惜了....

加入书签